当前位置:Gxlcms > 数据库问题 > (转)部署MongoDB时需要注意的调参

(转)部署MongoDB时需要注意的调参

时间:2021-07-01 10:21:17 帮助过:2人阅读

这个参数控制内核的脏数据刷新进程pdflush的运行间隔。单位是 1/100 秒。缺省数值是500,也就是 5 秒。如果你的系统是持续地写入动作,那么实际上还是降低这个数值比较好,这样可以把尖峰的写操作削平成多次写操作。设置方法如下:

echo "100" > /proc/sys/vm/dirty_writeback_centisecs

如果你的系统是短期地尖峰式的写操作,并且写入数据不大(几十M/次)且内存有比较多富裕,那么应该增大此数值:

echo "1000" > /proc/sys/vm/dirty_writeback_centisecs 

    4)日志

    mongodb默认将日志发送至stdout(标准输出,通常为终端)。大多初始化脚本会使用–logpath选项,将日志发送至文件。如在同一台机器上有多个MongoDB实例(比如说一个mongod和一个mongos),注意保证各实例的日志分别存放在单独的文件中。确保知道的日志的存放位置,并拥有文件的读访问权限。

Mongodb会输出大量的日志消息,但请不要使用 --quiet选项(该选项会隐藏部分日志信息)。保持日志级别为默认值通常不错,此时日志中有足够的信息进行基本调试(如耗时过长或者启动异常的原因等),但日志占用的空间并不大。调试应用某特定问题时,可使用一些选项从日志中获取更多信息。

   首先,在重启Mongodb时,可通过在参数中附加数目更多的“v”(即-v、-vv、-vvv、-vvvv或-vvvvv),或运行如下setParameter命令,完成日志级别(loglevel)的更改。

>db.adminCommand({"setParameter":1,"logLevel":3});

记得将日志级别重设为0,否则日志中会存在过多不必要的内容。可将日志级别调高至5,这时mongod会在日志中记录几乎所有的操作,包括每一个请求所处理的内容。由于mongod将所有内容都写入了日志文件,因此可产生大量的磁盘读写操作(IO),从而拖慢一个忙碌的系统。如需即时看到正在进行的所有操作,打开分析器不失为更好的方法:

   MongoDB默认记录耗时超过100毫秒的查询信息。如100毫秒不适用于应用,可通过setProfilingLevel 命令来更改此阈值:

> // 只记录耗时超过500毫秒的查询操作

> db.setProfilingLevel(1,500)

{"was":0,"slowms":100,"ok":1}

>db.setProfilingLevel(0)

{"was":1,"slowms":500,"ok":1}

上述第二条指令将关闭分析器,但第一条指令中以毫秒为单位的值将继续作为所有数据库中日志记录的阈值而生效。也可以用-slowms 选项重启MongoDB来更改这一阈值。

最后,设置一个计划任务以便每天或每周分割(rotate)日志文件。如使用–logpath 选项启动MongoDB,向进程发送一个SIGUSR1 信号即使其对日志进行分割。也可以使用logRotate命令以达到相同目的:

>db.adminCommand({"logRotate":1})

如不是通过 --logpath 选项启动的MongoDB,则不能对日志进行分割。 

5) 关闭数据库文件的 atime

禁止系统对文件的访问时间更新会有效提高文件读取的性能。这个可以通过在/etc/fstab 文件中增加 noatime 参数来实现。例如:

/dev/xvdb /data ext4 noatime 0 0

修改完文件后重新 mount就可以:

# mount -o remount /data 

6)禁止 NUMA

在一个使用NUMA技术的多处理器Linux 系统上,你应该禁止NUMA的使用。MongoDB在NUMA环境下运行性能有时候会可能变慢,特别是在进程负载很高的情况下。

(转)部署MongoDB时需要注意的调参

标签:

人气教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