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01 10:21:17 帮助过:8人阅读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VC++ 6.0中使用 ADO进行客户端数据库编程的基本步骤,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供入门级的参考之用。 关键字 ADO VC++ 数据库编程 ADO 是目前在Windows环境中比较流行的客户端数据库编程技术。ADO是建立在OLE DB底层技术之上的高级编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VC++ 6.0中使用 ADO进行客户端数据库编程的基本步骤,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供入门级的参考之用。
关键字 ADO VC++ 数据库编程
ADO 是目前在Windows环境中比较流行的客户端数据库编程技术。ADO是建立在OLE
DB底层技术之上的高级编程接口,因而它兼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分布式的数据处理等等)和极其简单、易用的编程接口,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按微软公司的意图,OLE
DB和ADO将逐步取代
ODBC和DAO。现在介绍ADO各种应用的文章和书籍有很多,本文着重站在初学者的角度,简要探讨一下在VC++中使用ADO编程时的一些问题。我们希望阅读本文之前,您对ADO技术的基本原理有一些了解。
一、在VC++中使用ADO编程
ADO实际上就是由一组Automation对象构成的组件,因此可以象使用其它任何Automation对象一样使用ADO。ADO中最重要的对象有三个:Connection、Command和Recordset,它们分别表示连接对象、命令对象和记录集对象。如果您熟悉使用MFC中的ODBC类(CDatabase、CRecordset)编程,那么学习ADO编程就十分容易了。
使用ADO编程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
1、使用预处理指令#import
#import
"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System/ADO/msado15.dll" /
no_namespace
rename("EOF",
"EndOfFile")
但要注意不能放在stdAfx.h文件的开头,而应该放在所有include指令的后面。否则在编译时会出错。
程序在编译过程中,VC++会读出msado15.dll中的类型库信息,自动产生两个该类型库的头文件和实现文件msado15.tlh和msado15.tli(在您的Debug或Release目录下)。在这两个文件里定义了ADO的所有对象和方法,以及一些枚举型的常量等。我们的程序只要直接调用这些方法就行了,与使用MFC中的COleDispatchDriver类调用Automation对象十分类似。
2、使用MFC中的CIDispatchDriver
就是通过读取msado15.dll中的类型库信息,建立一个COleDispatchDriver类的派生类,然后通过它调用ADO对象。
3、直接用COM提供的API
如使用如下代码:
以上三种方法,第一和第二种类似,可能第一种好用一些,第三种编程可能最麻烦。但可能第三种方法也是效率最高的,程序的尺寸也最小,并且对ADO的控制能力也最强。
据微软资料介绍,第一种方法不支持方法调用中的默认参数,当然第二种方法也是这样,但第三种就不是这样了。采用第三种方法的水平也最高。当你需要绕过ADO而直接调用OLE
DB底层的方法时,就一定要使用第三种方法了。
ADO编程的关键,就是熟练地运用ADO提供的各种对象(object)、方法(method)、属性(property)和容器(collection)。另外,如果是在MS
SQL或Oracle等大型数据库上编程,还要能熟练使用SQL语言。
二、使用#import方法的编程步骤
这里建议您使用#import的方法,因为它易学、易用,代码也比较简洁。
1、
添加#import指令
打开stdafx.h文件,将下列内容添加到所有的include指令之后:
其中icrsint.h文件包含了VC++扩展的一些预处理指令、宏等的定义,用于COM编程时使用。
2、定义_ConnectionPtr型变量,并建立数据库连接
建立了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后,才能进行其他有关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ADO使用Connection对象来建立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所以它相当于MFC中的CDatabase类。和CDatabase类一样,调用Connection对象的Open方法即可建立与服务器的连接。
数据类型 _ConnectionPtr实际上就是由类模板_com_ptr_t而得到的一个具体的实例类,其定义可以到msado15.tlh、comdef.h
和comip.h这三个文件中找到。在msado15.tlh中有:
_COM_SMARTPTR_TYPEDEF(_Collection,
__uuidof(_Collection));
经宏扩展后就得到了_ConnectionPtr类。_ConnectionPtr类封装了Connection对象的Idispatch接口指针,及一些必要的操作。我们就是通过这个指针来操纵Connection对象。类似地,后面用到的_CommandPtr和_RecordsetPtr类型也是这样得到的,它们分别表示命令对象指针和记录集对象的指针。
(1)、连接到MS
SQL Server
注意连接字符串的格式,提供正确的连接字符串是成功连接到数据库服务器的第一步,有关连接字符串的详细信息参见微软MSDN
Library光盘。
本例连接字符串中的server_name,database_name,user_name和password在编程时都应该替换成实际的内容。
注意Connection对象的Open方法中的连接字符串参数必须是BSTR或_bstr_t类型。另外,本例是直接通过OLE DB
Provider建立连接,所以无需建立数据源。
(2)、通过ODBC Driver连接到Database
Server
连接字符串格式与直接用ODBC编程时的差不多:
_bstr_t strConnect="DSN=datasource_name;
Database=database_name; uid=user_name;
pwd=password;";
此时与ODBC编程一样,必须先建立数据源。
3、定义_RecordsetPtr型变量,并打开数据集
定义_RecordsetPtr型变量,然后通过它调用Recordset对象的Open方法,即可打开一个数据集。所以Recordset对象与MFC中的CRecordset类类似,它也有当前记录、当前记录指针的概念。如:
Recordset对象的Open方法非常重要,它的第一个参数可以是一个SQL语句、一个表的名字或一个命令对象等等;第二个参数就是前面建立的连接对象的指针。此外,用Connection和Command对象的Execute方法也能得到记录集,但是只读的。
4、读取当前记录的数据
我认为读取数据的最方便的方法如下:
本例中的name和age都是字段名,读取的字段值分别保存在sName和cAge变量内。例中的Fields是Recordset对象的容器,GetItem方法返回的是Field对象,而Value则是Field对象的一个属性(即该字段的值)。通过此例,应掌握操纵对象属性的方法。例如,要获得Field
对象的Value属性的值可以直接用属性名Value来引用它(如上例),但也可以调用Get方法,例如:
CString
sName=(char*)(_bstr_t)(m_pRecordset->Fields->GetItem
(_variant_t("name"))->GetValue());
从此例还可以看到,判断是否到达记录集的末尾,使用记录集的adoEOF属性,其值若为真即到了结尾,反之则未到。判断是否到达记录集开头,则可用BOF属性。
另外,读取数据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定义一个绑定的类,然后通过绑定的变量得到字段值(详见后面的介绍)。
5、修改数据
方法一:
改变了Value属性的值,即改变了字段的值。
方法二:
m_pRecordset->Fields->GetItem(_variant_t("姓名"))->PutValue(_bstr_t("赵薇"));
方法三:就是用定义绑定类的方法(详见后面的介绍)。
6、添加记录
新记录添加成功后,即自动成为当前记录。AddNew方法有两种形式,一个含有参数,而另一个则不带参数。
方法一(不带参数):
这种方法弄完了还要调用Update()。
方法二(带参数):
这种方法不需要调用Update,因为添加后,ADO会自动调用它。此方法主要是使用SafeArray挺麻烦。
方法三:就是用定义绑定类的方法(详见后面的介绍)。
7、删除记录
调用Recordset的Delete方法就行了,删除的是当前记录。要了解Delete的其它用法请查阅参考文献。
8、使用带参数的命令
Command对象所代表的就是一个Provider能够理解的命令,如SQL语句等。使用Command对象的关键就是把表示命令的语句设置到CommandText属性中,然后调用Command对象的Execute方法就行了。一般情况下在命令中无需使用参数,但有时使用参数,可以增加其灵活性和效率。
(1).
建立连接、命令对象和记录集对象
本例中表示命令的语句就是一个SQL语句(SELECT语句)。SELECT语句中的问号?就代表参数,如果要多个参数,就多放几个问号,每个问号代表一个参数。
要注意命令对象必须与连接对象关联起来才能起作用,本例中将命令对象的ActiveConnection属性设置为连接对象的指针,即为此目的:
Cmd1->ActiveConnection
= Conn1;
(2). 创建参数对象,并给参数赋值
用命令对象的方法来创建一个参数对象,其中的长度参数(第三个)如果是固定长度的类型,就填-1,如果是字符串等可变长度的就填其实际长度。Parameters是命令对象的一个容器,它的Append方法就是把创建的参数对象追加到该容器里。Append进去的参数按先后顺序与SQL语句中的问号从左至右一一对应。
(3).
执行命令打开记录集
// Open Recordset Object
Rs1 = Cmd1->Execute( &vtEmpty,
&vtEmpty2, adCmdText
);
但要注意,用Command和Connection对象的Execute方法得到的Recordset是只读的。因为在打开Recordset之前,我们无法设置它的LockType属性(其默认值为只读)。而在打开之后设置LockType不起作用。
我发现用上述方法得到记录集Rs1后,不但Rs1中的记录无法修改,即使直接用SQL语句修改同一表中任何记录都不行。
要想能修改数据,还是要用Recordset自己的Open方法才行,如:
try{
m_pRecordset->Open((IDispatch
*) Cmd1, vtMissing,
adOpenStatic, adLockOptimistic,
adCmdUnspecified);
}
catch (_com_error
&e)
{
::MessageBox(NULL,"mytable表不存在。","提示",MB_OK |
MB_ICONWARNING);
}
Recordset对象的Open方法真是太好了,其第一个参数可以是SQL语句、表名字、命令对象指针等等。
9、响应ADO的通知事件
通知事件就是当某个特定事件发生时,由Provider通知客户程序,换句话说,就是由Provider调用客户程序中的一个特定的方法(即事件的处理函数)。所以为了响应一个事件,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事件的处理函数。
(1).
从ConnectionEventsVt接口派生出一个类
为了响应_Connection的通知事件,应该从ConnectionEventsVt接口派生出一个类:
class
CConnEvent : public ConnectionEventsVt
{
private:
ULONG
m_cRef;
public:
CConnEvent() { m_cRef = 0; };
~CConnEvent()
{};
STDMETHODIMP QueryInterface(REFIID riid, void ** ppv);
STDMETHODIMP_(ULONG) AddRef(void);
STDMETHODIMP_(ULONG)
Release(void);
STDMETHODIMP raw_InfoMessage(
struct Error
*pError,
EventStatusEnum *adStatus,
struct _Connection
*pConnection);
STDMETHODIMP raw_BeginTransComplete(
LONG
TransactionLevel,
struct Error *pError,
EventStatusEnum
*adStatus,
struct _Connection
*pConnection);
......
};
(2).
实现每一个事件的处理函数(凡是带raw_前缀的方法都把它实现了):
STDMETHODIMP CConnEvent::raw_InfoMessage(
struct Error *pError,
EventStatusEnum
*adStatus,
struct _Connection *pConnection)
{
*adStatus = adStatusUnwantedEvent;
return
S_OK;
};
有些方法虽然你并不需要,但也必须实现它,只需简单地返回一个S_OK即可。但如果要避免经常被调用,还应在其中将adStatus参数设置为adStatusUnwantedEvent,则在本次调用后,以后就不会被调用了。
另外还必须实现QueryInterface,
AddRef, 和Release三个方法:
STDMETHODIMP CConnEvent::QueryInterface(REFIID riid,
void ** ppv)
{
*ppv = NULL;
if (riid ==
__uuidof(IUnknown) ||
riid == __uuidof(ConnectionEventsVt)) *ppv =
this;
if (*ppv == NULL)
return
ResultFromScode(E_NOINTERFACE);
AddRef();
return
NOERROR;
}
STDMETHODIMP_(ULONG) CConnEvent::AddRef() { return
++m_cRef; };
STDMETHODIMP_(ULONG) CConnEvent::Release()
{
if (0 !=
--m_cRef) return m_cRef;
delete this;
return 0;
}
(3).
开始响应通知事件
// Start using the Connection
events
IConnectionPointContainer *pCPC =
NULL;
IConnectionPoint *pCP = NULL;
hr = pConn.CreateInstance(__uuidof(Connection));
if (FAILED(hr))
return;
hr = pConn->QueryInterface(__uuidof(IConnectionPointContainer),
(void **)&pCPC);
if (FAILED(hr)) return;
hr =
pCPC->FindConnectionPoint(__uuidof(ConnectionEvents),
&pCP);
pCPC->Release();
if (FAILED(hr)) return;
pConnEvent = new CConnEvent();
hr =
pConnEvent->QueryInterface(__uuidof(IUnknown), (void **) &pUnk);
if
(FAILED(hr)) return rc;
hr = pCP->Advise(pUnk, &dwConnEvt);
pCP->Release();
if (FAILED(hr)) return;
pConn->Open("dsn=Pubs;", "sa", "", adConnectUnspecified);
也就是说在连接(Open)之前就做这些事。
(4). 停止响应通知事件
pConn->Close();
// Stop
using the Connection events
hr =
pConn->QueryInterface(__uuidof(IConnectionPointContainer),
(void
**) &pCPC);
if (FAILED(hr)) return;
hr =
pCPC->FindConnectionPoint(__uuidof(ConnectionEvents), &pCP);
pCPC->Release();
if (FAILED(hr)) return rc;
hr =
pCP->Unadvise( dwConnEvt );
pCP->Release();
if (FAILED(hr))
return;
在连接关闭之后做这件事。
10、邦定数据
定义一个绑定类,将其成员变量绑定到一个指定的记录集,以方便于访问记录集的字段值。
(1).
从CADORecordBinding派生出一个类:
class CCustomRs : public
CADORecordBinding
{
BEGIN_ADO_BINDING(CCustomRs)
ADO_VARIABLE_LENGTH_ENTRY2(3, adVarChar, m_szau_fname,
sizeof(m_szau_fname), lau_fnameStatus, false)
ADO_VARIABLE_LENGTH_ENTRY2(2, adVarChar, m_szau_lname,
sizeof(m_szau_lname), lau_lnameStatus, false)
ADO_VARIABLE_LENGTH_ENTRY2(4, adVarChar, m_szphone,
sizeof(m_szphone), lphoneStatus, true)
END_ADO_BINDING()
public:
CHAR m_szau_fname[22];
ULONG lau_fnameStatus;
CHAR m_szau_lname[42];
ULONG lau_lnameStatus;
CHAR
m_szphone[14];
ULONG
lphoneStatus;
};
其中将要绑定的字段与变量名用BEGIN_ADO_BINDING宏关联起来。每个字段对应于两个变量,一个存放字段的值,另一个存放字段的状态。字段用从1开始的序号表示,如1,2,3等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要绑定的字段是字符串类型,则对应的字符数组的元素个数一定要比字段长度大2(比如m_szau_fname[22],其绑定的字段au_fname的长度实际是20),不这样绑定就会失败。我分析多出的2可能是为了存放字符串结尾的空字符null和BSTR字符串开头的一个字(表示BSTR的长度)。这个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CADORecordBinding类的定义在icrsint.h文件里,内容是:
class
CADORecordBinding
{
public:
STDMETHOD_(const ADO_BINDING_ENTRY*,
GetADOBindingEntries) (VOID) PURE;
};
BEGIN_ADO_BINDING宏的定义也在icrsint.h文件里,内容是:
#define BEGIN_ADO_BINDING(cls)
public: /
typedef cls ADORowClass; /
const ADO_BINDING_ENTRY*
STDMETHODCALLTYPE GetADOBindingEntries() { /
static const ADO_BINDING_ENTRY
rgADOBindingEntries[] = {
ADO_VARIABLE_LENGTH_ENTRY2宏的定义也在icrsint.h文件里:
#define
ADO_VARIABLE_LENGTH_ENTRY2(Ordinal, DataType, Buffer, Size, Status,
Modify)/
{Ordinal, /
DataType, /
0, /
0, /
Size,
/
offsetof(ADORowClass, Buffer), /
offsetof(ADORowClass, Status),
/
0, /
classoffset(CADORecordBinding, ADORowClass), /
Modify},
#define END_ADO_BINDING宏的定义也在icrsint.h文件里:
#define END_ADO_BINDING()
{0, adEmpty, 0, 0, 0, 0, 0, 0, 0, FALSE}};/
return
rgADOBindingEntries;}
(2). 绑定
_RecordsetPtr Rs1;
IADORecordBinding
*picRs=NULL;
CCustomRs
rs;
......
Rs1->QueryInterface(__uuidof(IADORecordBinding),
(LPVOID*)&picRs));
picRs->BindToRecordset(&rs);
派生出的类必须通过IADORecordBinding接口才能绑定,调用它的BindToRecordset方法就行了。
(3).
rs中的变量即是当前记录字段的值
//Set sort and filter condition:
// Step 4: Manipulate
the
data
Rs1->Fields->GetItem("au_lname")->Properties->GetItem("Optimize")->Value
= true;
Rs1->Sort = "au_lname ASC";
Rs1->Filter = "phone LIKE '415
5*'";
Rs1->MoveFirst();
while (VARIANT_FALSE ==
Rs1->EndOfFile)
{
printf("Name: %s/t %s/tPhone: %s/n",
(rs.lau_fnameStatus == adFldOK ? rs.m_szau_fname : ""),
(rs.lau_lnameStatus == adFldOK ? rs.m_szau_lname : ""),
(rs.lphoneStatus == adFldOK ? rs.m_szphone : ""));
if
(rs.lphoneStatus == adFldOK)
strcpy(rs.m_szphone,
"777");
TESTHR(picRs->Update(&rs)); // Add change to the
batch
Rs1->MoveNext();
}
Rs1->Filter = (long)
adFilterNone;
......
if (picRs)
picRs->Release();
Rs1->Close();
pConn->Close();
只要字段的状态是adFldOK,就可以访问。如果修改了字段,不要忘了先调用picRs的Update(注意不是Recordset的Update),然后才关闭,也不要忘了释放picRs(即picRs->Release();)。
(4).
此时还可以用IADORecordBinding接口添加新纪录
if(FAILED(picRs->AddNew(&rs)))
......
11.
访问长数据
在Microsoft
SQL中的长数据包括text、image等这样长类型的数据,作为二进制字节来对待。
可以用Field对象的GetChunk和AppendChunk方法来访问。每次可以读出或写入全部数据的一部分,它会记住上次访问的位置。但是如果中间访问了别的字段后,就又得从头来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
//写入一张照片到数据库:
VARIANT
varChunk;
SAFEARRAY *psa;
SAFEARRAYBOUND rgsabound[1];
//VT_ARRAY | VT_UI1
CFile f("h://aaa.jpg",CFile::modeRead);
BYTE
bVal[ChunkSize+1];
UINT uIsRead=0;
//Create a safe array to store the
array of BYTES
while(1)
{
uIsRead=f.Read(bVal,ChunkSize);
if(uIsRead==0)break;
rgsabound[0].cElements
=uIsRead;
rgsabound[0].lLbound = 0;
psa =
SafeArrayCreate(VT_UI1,1,rgsabound);
for(long
index=0;index
if(FAILED(SafeArrayPutElement(psa,&index,&bVal[index])))
::MessageBox(NULL,"啊,又出毛病了。","提示",MB_OK
| MB_ICONWARNING);
}
varChunk.vt = VT_ARRAY|VT_UI1;
varChunk.parray
=
psa;
try{
m_pRecordset->Fields->GetItem("photo")->AppendChunk(varChunk);
}
catch (_com_error &e)
{
CString
str=(char*)e.Description();
::MessageBox(NULL,str+"/n又出毛病了。","提示",MB_OK |
MB_ICONWARNING);
}
::VariantClear(&varChunk);
::SafeArrayDestroyData(
psa);
if(uIsRead
f.Close();
//从数据库读一张照片:
CFile
f;
f.Open("h://bbb.jpg",CFile::modeWrite|CFile::modeCreate);
long
lPhotoSize = m_pRecordset->Fields->Item["photo"]->ActualSize;
long
lIsRead=0;
_variant_t varChunk;
BYTE
buf[ChunkSize];
while(lPhotoSize>0)
{
lIsRead=lPhotoSize>=ChunkSize?
ChunkSize:lPhotoSize;
varChunk =
m_pRecordset->Fields->
Item["photo"]->GetChunk(lIsRead);
for(long
index=0;index
::SafeArrayGetElement(varChunk.parray,&index,buf+index);
}
f.Write(buf,lIsRead);
lPhotoSize-=lIsRead;
}//while()
f.Close();
12.
使用SafeArray问题
学会使用SafeArray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ADO编程中经常要用。它的主要目的是用于automation中的数组型参数的传递。因为在网络环境中,数组是不能直接传递的,而必须将其包装成SafeArray。实质上SafeArray就是将通常的数组增加一个描述符,说明其维数、长度、边界、元素类型等信息。SafeArray也并不单独使用,而是将其再包装到VARIANT类型的变量中,然后才作为参数传送出去。在VARIANT的vt成员的值如果包含VT_ARRAY|...,那么它所封装的就是一个SafeArray,它的parray成员即是指向SafeArray的指针。SafeArray中元素的类型可以是VARIANT能封装的任何类型,包括VARIANT类型本身。
使用SafeArray的具体步骤:
方法一:
包装一个SafeArray:
(1).
定义变量,如:
VARIANT varChunk;
SAFEARRAY *psa;
SAFEARRAYBOUND
rgsabound[1];
(2). 创建SafeArray描述符:
uIsRead=f.Read(bVal,ChunkSize);//read
array from a file.
if(uIsRead==0)break;
rgsabound[0].cElements
=uIsRead;
rgsabound[0].lLbound = 0;
psa =
SafeArrayCreate(VT_UI1,1,rgsabound);
(3). 放置数据元素到SafeArray:
for(long
index=0;index
if(FAILED(SafeArrayPutElement(psa,&index,&bVal[index])))
::MessageBox(NULL,"出毛病了。","提示",MB_OK
| MB_ICONWARNING);
}
一个一个地放,挺麻烦的。
(4). 封装到VARIANT内:
varChunk.vt =
VT_ARRAY|VT_UI1;
varChunk.parray = psa;
这样就可以将varChunk作为参数传送出去了。
读取SafeArray中的数据的步骤:
(1). 用SafeArrayGetElement一个一个地读
BYTE
buf[lIsRead];
for(long index=0;index
::SafeArrayGetElement(varChunk.parray,&index,buf+index);
}
就读到缓冲区buf里了。
方法二:
使用SafeArrayAccessData直接读写SafeArray的缓冲区:
(1).
读缓冲区:
BYTE *buf;
SafeArrayAccessData(varChunk.parray, (void
**)&buf);
f.Write(buf,lIsRead);
SafeArrayUnaccessData(varChunk.parray);
(2).
写缓冲区:
BYTE *buf;
::SafeArrayAccessData(psa, (void
**)&buf);
for(long index=0;index
buf[index]=bVal[index];
}
::SafeArrayUnaccessData(psa);
varChunk.vt = VT_ARRAY|VT_UI1;
varChunk.parray = psa;
这种方法读写SafeArray都可以,它直接操纵SafeArray的数据缓冲区,比用SafeArrayGetElement和SafeArrayPutElement速度快。特别适合于读取数据。但用完之后不要忘了调用::SafeArrayUnaccessData(psa),否则会出错的。
13.
使用书签( bookmark
)
书签可以唯一标识记录集中的一个记录,用于快速地将当前记录移回到已访问过的记录,以及进行过滤等等。Provider会自动为记录集中的每一条记录产生一个书签,我们只需要使用它就行了。我们不能试图显示、修改或比较书签。ADO用记录集的Bookmark属性表示当前记录的书签。
用法步骤:
(1).
建立一个VARIANT类型的变量
_variant_t VarBookmark;
(2).
将当前记录的书签值存入该变量
也就是记录集的Bookmark属性的当前值。
VarBookmark =
rst->Bookmark;
(3). 返回到先前的记录
将保存的书签值设置到记录集的书签属性中:
// Check for
whether bookmark set for a record
if (VarBookmark.vt ==
VT_EMPTY)
printf("No Bookmark set!/n");
else
rst->Bookmark =
VarBookmark;
设置完后,当前记录即会移动到该书签指向的记录。
14、设置过滤条件
Recordset对象的Filter属性表示了当前的过滤条件。它的值可以是以AND或OR连接起来的条件表达式(不含WHERE关键字)、由书签组成的数组或ADO提供的FilterGroupEnum枚举值。为Filter属性设置新值后Recordset的当前记录指针会自动移动到满足过滤条件的第一个记录。例如:
rst->Filter
= _bstr_t ("姓名='赵薇' AND
性别=’女’");
在使用条件表达式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可以用圆括号组成复杂的表达式
例如:
rst->Filter
= _bstr_t ("(姓名='赵薇' AND 性别=’女’) OR
AGE<25");
但是微软不允许在括号内用OR,然后在括号外用AND,例如:
rst->Filter = _bstr_t
("(姓名='赵薇' OR 性别=’女’) AND AGE<25");
必须修改为:
rst->Filter = _bstr_t
("(姓名='赵薇' AND AGE<25) OR (性别=’女’ AND
AGE<25)");
(2)、表达式中的比较运算符可以是LIKE
LIKE后被比较的是一个含有通配符*的字符串,星号表示若干个任意的字符。
字符串的首部和尾部可以同时带星号*
rst->Filter
= _bstr_t ("姓名 LIKE '*赵*' ");
也可以只是尾部带星号:
rst->Filter = _bstr_t ("姓名
LIKE '赵*'
");
Filter属性值的类型是Variant,如果过滤条件是由书签组成的数组,则需将该数组转换为SafeArray,然后再封装到一个VARIANT或_variant_t型的变量中,再赋给Filter属性。
15、索引与排序
(1)、建立索引
当以某个字段为关键字用Find方法查找时,为了加快速度可以以该字段为关键字在记录集内部临时建立索引。只要将该字段的Optimize属性设置为true即可,例如:
pRst->Fields->GetItem("姓名")->Properties->
GetItem("Optimize")->PutValue("True");
pRst->Find("姓名 =
'赵薇'",1,adSearchForward);
......
pRst->Fields->GetItem("姓名")->Properties->
GetItem("Optimize")->PutValue("False");
pRst->Close();
说明:Optimize属性是由Provider提供的属性(在ADO中称为动态属性),ADO本身没有此属性。
(2)、排序
要排序也很简单,只要把要排序的关键字列表设置到Recordset对象的Sort属性里即可,例如:
pRstAuthors->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
pRstAuthors->Open("SELECT * FROM mytable",
_variant_t((IDispatch *) pConnection),
adOpenStatic,
adLockReadOnly, adCmdText);
......
pRst->Sort = "姓名 DESC, 年龄
ASC";
关键字(即字段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如果要以某关键字降序排序,则应在该关键字后加一空格,再加DESC(如上例)。升序时ASC加不加无所谓。本操作是利用索引进行的,并未进行物理排序,所以效率较高。
但要注意,在打开记录集之前必须将记录集的CursorLocation属性设置为adUseClient,如上例所示。Sort属性值在需要时随时可以修改。
16、事务处理
ADO中的事务处理也很简单,只需分别在适当的位置调用Connection对象的三个方法即可,这三个方法是:
(1)、在事务开始时调用
pCnn->BeginTrans();
(2)、在事务结束并成功时调用
pCnn->CommitTrans
();
(3)、在事务结束并失败时调用
pCnn->RollbackTrans
();
在使用事务处理时,应尽量减小事务的范围,即减小从事务开始到结束(提交或回滚)之间的时间间隔,以便提高系统效率。需要时也可在调用BeginTrans()方法之前,先设置Connection对象的IsolationLevel属性值,详细内容参见MSDN中有关ADO的技术资料。
三、使用ADO编程常见问题解答
以下均是针对MS
SQL 7.0编程时所遇问题进行讨论。
1、连接失败可能原因
Enterprise
Managemer内,打开将服务器的属性对话框,在Security选项卡中,有一个选项Authentication。
如果该选项是Windows NT
only,则你的程序所用的连接字符串就一定要包含Trusted_Connection参数,并且其值必须为yes,如:
"Provider=SQLOLEDB;Server=888;Trusted_Connection=yes"
";Database=master;uid=lad;";
如果不按上述操作,程序运行时连接必然失败。
如果Authentication选项是SQL
Server and Windows
NT,则你的程序所用的连接字符串可以不包含Trusted_Connection参数,如:
"Provider=SQLOLEDB;Server=888;Database=master;uid=lad;pwd=111;";
因为ADO给该参数取的默认值就是no,所以可以省略。我认为还是取默认值比较安全一些。
2、改变当前数据库的方法
使用Tansct-SQL中的USE语句即可。
3、如何判断一个数据库是否存在
(1)、可打开master数据库中一个叫做SCHEMATA的视图,其内容列出了该服务器上所有的数据库名称。
(2)
、更简便的方法是使用USE语句,成功了就存在;不成功,就不存在。例如:
try{
m_pConnect->Execute (
_bstr_t("USE INSURANCE_2002"),NULL,
adCmdText|adExecuteNoRecords
);
}
catch (_com_error &e)
{
blSuccess=FALSE;
CString
str="数据库INSURANCE_2002不存在!/n";
str+=e.Description();
::MessageBox(NULL,str,"警告",MB_OK
|
MB_ICONWARNING);
}
4、判断一个表是否存在
(1)、同样判断一个表是否存在,也可以用是否成功地打开它来判断,十分方便,例如:
try{
m_pRecordset->Open(_variant_t("mytable"),
_variant_t((IDispatch *)m_pConnection,true), adOpenKeyset,
adLockOptimistic, adCmdTable);
}
catch (_com_error
&e)
{
::MessageBox(NULL,"该表不存在。","提示",MB_OK |
MB_ICONWARNING);
}
(2)、要不然可以采用麻烦一点的办法,就是在MS-SQL服务器上的每个数据库中都有一个名为sysobjects的表,查看此表的内容即知指定的表是否在该数据库中。
(3)、同样,每个数据库中都有一个名为TABLES的视图(View),查看此视图的内容即知指定的表是否在该数据库中。
5、类型转换问题
(1)、类型VARIANT_BOOL
类型VARIANT_BOOL等价于short类型。The
VARIANT_BOOL is equivalent to short. see it's definition below:
typdef short
VARIANT_BOOL
(2)、_com_ptr_t类的类型转换
_ConnectionPtr可以自动转换成IDspatch*类型,这是因为_ConnectionPtr实际上是_com_ptr_t类的一个实例,而这个类有此类型转换函数。
同理,_RecordsetPtr和_CommandPtr也都可以这样转换。
(3)、_bstr_t和_variant_t类
在ADO编程时,_bstr_t和_variant_t这两个类很有用,省去了许多BSTR和VARIANT类型转换的麻烦。
6、打开记录集时的问题
在打开记录集时,在调用Recordset的Open方法时,其最后一个参数里一定不能包含adAsyncExecute,否则将因为是异步操作,在读取数据时无法读到数据。
7、异常处理问题
对所有调用ADO的语句一定要用try和catch语句捕捉异常,否则在发生异常时,程序会异常退出。
8、使用SafeArray问题
在初学使用中,我曾遇到一个伤脑筋的问题,一定要注意:
在定义了SAFEARRAY的指针后,如果打算重复使用多次,则在中间可以调用::SafeArrayDestroyData释放数据,但决不能调用::SafeArrayDestroyDescriptor,否则必然出错,即使调用SafeArrayCreate也不行。例如:
SAFEARRAY
*psa;
......
//When the data are no longer to be
used:
::SafeArrayDestroyData(
psa);
我分析在定义psa指针时,一个SAFEARRAY的实例(也就是SAFEARRAY描述符)也同时被自动建立了。但是只要一调用::SafeArrayDestroyDescriptor,描述符就被销毁了。
所以我认为::SafeArrayDestroyDescriptor可以根本就不调用,即使调用也必须在最后调用。
9、重复使用命令对象问题
一个命令对象如果要重复使用多次(尤其是带参数的命令),则在第一次执行之前,应将它的Prepared属性设置为TRUE。这样会使第一次执行减慢,但却可以使以后的执行全部加快。
10、绑定字符串型字段问题
如果要绑定的字段是字符串类型,则对应的字符数组的元素个数一定要比字段长度大2(比如m_szau_fname[22],其绑定的字段au_fname的长度实际是20),不这样绑定就会失败。
11、使用AppendChunk的问题
当用AddNew方法刚刚向记录集内添加一个新记录之后,不能首先向一个长数据字段(image类型)写入数据,必须先向其他字段写入过数据之后,才能调用AppendChunk写该字段,否则出错。也就是说,AppendChunk不能紧接在AddNew之后。另外,写入其他字段后还必须紧接着调用AppendChunk,而不能调用记录集的Update方法后,才调用AppendChunk,否则调用AppendChunk时也会出错。换句话说,就是必须AppendChunk在前,Update在后。因而这个时候就不能使用带参数的AddNew了,因为带参数的AddNew会自动调用记录集的Update,所以AppendChunk就跑到Update的后面了,就只有出错了!因此,这时应该用不带参数的AddNew。
我推测这可能是MS
SQL 7.0的问题,在MS SQL
2000中则不存在这些问题,但是AppendChunk仍然不能在Update之后。
四、小结
一般情况下,Connection和Command的Execute用于执行不产生记录集的命令,而Recordset的Open用于产生一个记录集,当然也不是绝对的。特别Command主要是用于执行参数化的命令,可以直接由Command对象执行,也可以将Command对象传递给Recordset的Open。
本文中的代码片断均在VC++
6.0、Windows NT 4.0 SP6和MS SQL
7.0中调试通过。相信您读过之后,编写简单的数据库程序应该没有问题了。当然要编写比较实用的、复杂一点的程序,还需要对OLE
DB、ADO以及数据库平台再多了解一点,希望您继续努力,一定会很快成功的!详细参考资料请参见微软MSDN July 2000光盘或MS SQL
7.0在线文档资料(Books online)。文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微软MSDN Library - July 2000 / Platform SDK / Data Services /
Microsoft Data Access Components (MDAC) / Microsoft ActiveX Data Objects
(ADO)
2、 微软MS SQL 7.0在线文档资料(Books online)---- Building SQL Server
Applications / ADO and SQL Server
3、 微软MS SQL 7.0在线文档资料(Books online)----
Building SQL Server Applications / Transact – SQL Reference
4、 微软MSDN Library
- July 2000 / Platform SDK / Data Services / Microsoft Data Access Components
(MDAC) / Microsoft OLE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