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01 10:21:17 帮助过:32人阅读
不断更新,不断更新,不断更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z-index
看上去其实很简单,根据 z-index
的高低决定层叠的优先级,实则深入进去,会发现内有乾坤。
看看下面这题,定义两个 p
A 和 B,被包括在同一个父 p
标签下。HTML结构如下:
<p class="container"> <p class="inline-block">#pA display:inline-block</p> <p class="float"> #pB float:left</p> </p>
它们的 CSS
定义如下:
.container{ position:relative; background:#ddd; } .container > p{ width:200px; height:200px; } .float{ float:left; background-color:deeppink; } .inline-block{ display:inline-block; background-color:yellowgreen; margin-left:-100px; }
大概描述起来,意思就是拥有共同父容器的两个 p 重叠在一起,是 display:inline-block
叠在上面,还是float:left
叠在上面?
注意这里 DOM 的顺序,是先生成 display:inline-block
,再生成 float:left
。当然也可以把两个的 DOM 顺序调转如下:
<p class="container"> <p class="float"> #pB float:left</p> <p class="inline-block">#pA display:inline-block</p> </p>
会发现,无论顺序如何,始终是 display:inline-block
的 p
叠在上方。
这里其实是涉及了所谓的层叠水平(stacking level),有一张图可以很好的诠释:
运用上图的逻辑,上面的题目就迎刃而解,inline-blcok
的 stacking level
比之 float
要高,所以无论 DOM 的先后顺序都堆叠在上面。
不过上面图示的说法有一些不准确,按照 W3官方 的说法,准确的 7 层为:
稍微翻译一下:
z-index
的子堆叠上下文元素 (负的越高越堆叠层级越低)inline-block
,无 position
定位(static除外)的子元素position
定位(static除外)的 float 浮动元素inline-block
元素,无 position
定位(static除外)的子元素(包括 display:table 和 display:inline )z-index:0
的子堆叠上下文元素z-index:
的子堆叠上下文元素(正的越低越堆叠层级越低)所以我们的两个 p
的比较是基于上面所列出来的 4 和 5 。5 的 stacking level
更高,所以叠得更高。
不过!不过!不过!重点来了,请注意,上面的比较是基于两个 p
都没有形成 堆叠上下文
这个为基础的。下面我们修改一下题目,给两个 p
,增加一个 opacity
:
.container{ position:relative; background:#ddd; } .container > p{ width:200px; height:200px; opacity:0.9; // 注意这里,增加一个 opacity } .float{ float:left; background-color:deeppink; } .inline-block{ display:inline-block; background-color:yellowgreen; margin-left:-100px; }
Demo戳我。
会看到,inline-block
的 p
不再一定叠在 float
的 p
之上,而是和 HTML 代码中 DOM 的堆放顺序有关,后添加的 p 会 叠在先添加的 p 之上。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添加的 opacity:0.9
这个让两个 p 都生成了 stacking context(堆叠上下文)
的概念。此时,要对两者进行层叠排列,就需要 z-index ,z-index 越高的层叠层级越高。
堆叠上下文是HTML元素的三维概念,这些HTML元素在一条假想的相对于面向(电脑屏幕的)视窗或者网页的用户的 z 轴上延伸,HTML 元素依据其自身属性按照优先级顺序占用层叠上下文的空间。
那么,如何触发一个元素形成 堆叠上下文
?方法如下,摘自 MDN:
根元素 (HTML),
z-index 值不为 "auto"的 绝对/相对定位,
一个 z-index 值不为 "auto"的 flex 项目 (flex item),即:父元素 display: flex|inline-flex,
opacity 属性值小于 1 的元素(参考 the specification for opacity),
transform 属性值不为 "none"的元素,
mix-blend-mode 属性值不为 "normal"的元素,
filter值不为“none”的元素,
perspective值不为“none”的元素,
isolation 属性被设置为 "isolate"的元素,
position: fixed
在 will-change 中指定了任意 CSS 属性,即便你没有直接指定这些属性的值
-webkit-overflow-scrolling 属性被设置 "touch"的元素
所以,上面我们给两个 p 添加 opacity 属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 stacking context。也就是说添加 opacity 替换成上面列出来这些属性都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层叠上下文中,其子元素同样也按照上面解释的规则进行层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子元素的 z-index 值只在父级层叠上下文中有意义。意思就是父元素的 z-index
低于父元素另一个同级元素,子元素 z-index
再高也没用。
理解上面的 stacking-level
与 stacking-context
是理解 CSS 的层叠顺序的关键。
以上就是CSS层叠顺序与堆栈上下文的详细介绍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Gxl网其它相关文章!